“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乃知其功候之深,亦即律诗底进化之又一进步也。梁、陈、隋间人专工琢句。如庾肩吾《泛舟后湖》“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张正见《赋得白云临浦》“疏叶临嵇竹,轻鳞入郑船”;江总《赠人》“露洗山扉月,霜开石路烟”;隋炀帝“鸟击初移树,鱼寒欲隐苔”,皆成名隽。章法既备,句法复成,律诗底进化之组织底一部分已经告毕了。
但专有组织不能称律诗,必更平仄协稳,声调铿锵而后可。次论律诗底声调底进化。
第三节 五律底平仄
声调本包括平仄与韵法。律诗二、四、六、八句为韵(间亦有起句入韵者),是中国诗最古、最普通的韵法,不必赘论。兹专论平仄。
有句(单句)底平仄,有节(两句为一节)底平仄,有章底平仄。盖字与字相协则句有平仄,句与句相协则节有平仄,节与节相协则章有平仄。单句底平仄兼见于古、近体,故勿论。惟两句相连,各相调协,即谓节底平仄是也。古体中间有之,然较仅矣。节底平仄愈多,则古变近之征也。节节皆有平仄,且互相调协,则全近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