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庙:帝王、诸侯等祭祀祖宗的庙宇。这里指帝业。社稷:土神和谷神,是国家的象征。
厉:同“砺”,磨刀石。
陵夷:由盛转衰。
太史公说:古时候大臣的功绩分为五个等级:凭德行开创帝业、安定国家的,称作“勋”;凭借言论立下功绩的,称作“劳”;凭武力立下功绩的,称作“功”;使功劳等级明确的,称作“伐”;日积月累建立功绩的,称作“阅”。汉立之初封爵时的誓词说:“哪怕黄河变得像衣带一样细,泰山变得像磨刀石一样小,那时朝廷也要使各个封国永享安宁,恩泽润泽子孙后代。”当初分封时朝廷并不是不想使封国的根基牢固,但很多封国后来还是渐渐地衰落了。
余读高祖侯功臣57,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所闻!《书》曰“协和万国”57,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后57,见于《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余载,自全以蕃卫天子57,岂非笃于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57,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58,百年之间,见侯五58,余皆坐法陨命亡国,耗矣。罔亦少密焉58,然皆身无兢兢于当世之禁云。
侯:封赏。此处用作动词。
协和万国:见于《尚书·尧典》。原文作“协和万邦”,汉代避刘邦讳,改“邦”为“国”。
幽:周幽王。厉:周厉王。幽、厉都是暴君。
蕃:通“藩”,屏障。
萧:萧何。曹:曹参。绛:绛侯周勃。灌:灌婴。
太初:汉武帝年号。
见(xiàn):同“现”,现存的。
罔:同“网”,法禁之网。少:稍。
我阅读了高祖分封诸侯的有关史料,考察了被封者起初被封、后来失去爵位的原因,说:分封的传闻跟实际情况真是很不相同啊!《尚书》说“尧以前的各封国都和睦相处”,直到夏、商时代,约有几千年。周朝时约有八百诸侯受封,经历了幽王、厉王的乱世之后,在《春秋》上还能看到关于他们的记载。《尚书》记载的唐尧、虞舜分封的侯、伯,直到夏、商、周,也有一千多年,仍能自我保全、充当周王室的屏障,难道不是因为他们能坚守仁义、遵行天子的法令吗?汉朝兴起,受到爵位封赏的功臣有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刚刚安定下来,大的城市和有名的都城里的人口大都流散逃亡去了,留下来的户口实际上只有十分之二三,所以,大侯的封邑不超过一万家,小侯的封邑只有五六百家。后来经过几代,老百姓都慢慢返回故里,户口越来越多,萧何、曹参、周勃、灌婴他们的后代,有的封户多达四万家,小侯的封户也翻倍了,其财富也随着增强。但是,封国的子孙也骄横起来,忘了祖先创业的艰难,行为邪恶放纵起来了。到了太初年间,一百年之内,现存的侯只剩下五个,其余的全都因为犯法而丧命亡国,全都完了。朝廷的法禁之网对他们也稍微严厉了些,但是,那些人失去封爵都是因为没有小心谨慎地遵守当时的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