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光字孝裕是河南郡洛阳县人东汉太尉孟郁的族人汉灵帝末年担任讲
孟光字孝裕,是河南郡洛阳县人,东汉太尉孟郁的族人。汉灵帝末年担任讲部吏。汉献帝迁都到长安,孟光逃亡到了蜀地,刘焉、刘璋父子用对待宾客的礼节来对待他。孟光博通万物、知晓往古,无书不读,尤其专心致力于三史,精通刘汉王朝的典章制度。他喜爱《春秋公羊传》而责难《左氏春秋》,每当与来敏争执这两部书的深微大义时,孟光常常吵吵嚷嚷大声争辩。刘备平定益州后,拜孟光做议郎,与许慈等人一起执掌礼仪、法令等规章。刘禅登上帝位后,任命他担任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升为大司农。延熙九年秋,蜀国实行大赦,孟光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大将军费祎说:“赦免,好比半边枯萎的物体,不是圣明时代应该具有的。只是衰败困顿到了极点,迫不得已,然后才可以暂且实行。当今皇上仁慈贤明,百官称职,有什么旦夕之危,倒悬之急,非要多次施舍特大恩德,来加惠于作歹的人呢?何况狠狠惩罚坏人刚刚开始,却又原谅宽恕有罪的人,对上冒犯天时,对下违背人理。我年老糊涂,不通晓治理国家的要领,但私下认为这种办法难以持久,难道您这位被人所敬仰的人的所谓高超措施,是希望通过这样做来显示仁德的吗?”费祎只是谦让地致歉、恭让不安罢了。孟光指斥、挑剔别人的缺点错误,大多是这样,因此执政重臣,心中不高兴,孟光的爵位也就得不到提升;他常常直言而不加回避,满朝文武大臣都对他有所不满。太常广汉郡人镡承、光禄勋河东郡人裴儁等,年龄、辈分和资历都在孟光之后,却身居高位,处在比孟光尊贵显要的地位,正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
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数从光谘访,光问正太子所习读并其情性好尚,正答曰:“奉亲虔恭,夙夜匪懈,有古世子之风;接待群僚,举动出于仁恕。”光曰:“如君所道,皆家户所有耳;吾今所问,欲知其权略智调何如也。”正曰:“世子之道,在于承志竭欢,既不得妄有所施为,且智调藏于胸怀,权略应时而发,此之有无,焉可豫设也?”光解正慎宜,不为放谈,乃曰:“吾好直言,无所回避,每弹射利病,为世人所讥嫌;省君意亦不甚好吾言,然语有次。今天下未定,智意为先,智意虽有自然,然亦可力强致也。此储君读书,宁当效吾等竭力博识以待访问,如傅士探策讲试以求爵位邪!当务其急者。”正深谓光言为然。后光坐事免官,年九十余卒。
后辈文士秘书郎郤正多次来向孟光咨询,孟光问郤正太子所学习的书以及他的性情、喜好,郤正回答说:“侍奉父母虔诚恭敬,朝夕不懈,具有古代太子的风范;接待群臣,一举一动都表现出仁爱宽厚。”孟光说:“像你所说的这些,都是一般人家子弟所共有的;我现在问的,是想知道太子的权变谋略、才智气度怎么样。”郤正回答说:“太子的处世原则,在于秉承父志、使双亲满意,不能胡乱地有所举措。况且才智气度隐藏在胸中,权变谋略也得顺应时机才显露,这方面具备或不具备,又哪里能预料得到呢?”孟光了解郤正言行谨慎而妥当,从不随便言语,于是说:“我生性喜欢直言,无所回避,常常指责朝政的弊端,被当世人讥讽、怨恨;看来你心里也不十分喜欢我的言论,然而你的回答却有伦次。现在天下没有安定,智谋是第一位的,智谋的资质虽然具有先天性,但也可以通过努力而求得。太子攻读书本,难道应该效仿我辈书生竭尽心力广记博识来等待别人咨询,或者像那些博士一样去应试讲答以求得爵位吗?太子应该在他认为重要的方面用力。”郤正非常赞同孟光的话。后来孟光因事获罪,免除了官位,九十多岁时去世。
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来歙之后也。父艳,为汉司空。 汉末大乱,敏随姊奔荆州,姊夫黄琬是刘璋祖母之侄,故璋遣迎琬妻,敏遂俱与姊入蜀,常为璋宾客。涉猎书籍,善左氏《春秋》,尤精于《仓》、《雅》训诂,好是正文字。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学校尉,及立太子,以为家令。后主践阼,为虎贲中郎将。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辅军将军,坐事去职。 亮卒后,还成都为大长秋,又免,后累迁为光禄大夫,复坐过黜。前后数贬削,皆以语言不节,举动违常也。时孟光亦以枢机不慎,议论干时,然犹愈于敏,俱以其耆宿学士见礼于世。而敏荆楚名族,东宫旧臣,特加优待,是故废而复起。后以敏为执慎将军,欲令以官重自警戒也。年九十七,景耀中卒。子忠,亦博览经学,有敏风,与尚书向充等并能协赞大将军姜维。维善之,以为参军。
来敏字敬达,是义阳郡新野人,来歙的后代。父亲来艳,是汉朝的司空。汉末大乱,来敏跟随姐姐逃奔荆州,姐夫黄琬是刘璋祖母的侄儿,因此刘璋派人迎接黄琬的妻子,来敏于是一道和姐姐进入蜀地,常常作为刘璋的宾客。广泛阅读书籍,爱好左氏《春秋》,尤其精通《三仓》、《尔雅》中的训释,喜欢校订文字。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命来敏担任典学校尉。等到确立了太子,再任命他担任太子家令。刘禅继位后,任命他为虎贲中郎将。丞相诸葛亮驻扎汉中时,请来敏担任军师祭酒、辅军将军。此后因事获罪而被免去了职位。诸葛亮去世后,来敏返回成都担任大长秋,又被免职。此后凭着资历迁升为光禄大夫,又因过失获罪被罢免。他前前后后数次降免官职,都是因为言语不节制,举动不合常规。当时孟光也因言行不慎,好发议论干预时世,但相对来敏还好一些。他们都因为是老学者大儒士在当时受到敬重。而来敏又是楚地名流,太子身边的旧臣,特别加以优待,因此废除了又再起用,后来任命来敏为执慎将军,想让他能以这一官位的名号深深地自我警戒。他活到九十七岁,景耀年间去世。他的儿子来忠,也博览儒家经典,具有来敏的风度,与尚书向充等人一同能和睦地辅佐大将军姜维。姜维待他很好,任命他做参军。
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也。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皆通诸经史,又专精于左氏《春秋》,自刘歆条例,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服虔注说,咸略诵述,不复按本。先主定益州,领牧,以为劝学从事。及立太子,以默为仆,以《左氏传》授后主。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丞相亮住汉中,请为军祭酒。亮卒,还成都,拜太中大夫,卒。子宗传其业,为博士。 []
尹默字思潜,是梓潼郡涪县人。益州的学者大多看重今文经学而不崇尚篇章字句的解释,尹默看出他们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远去荆州游学,跟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人学习古文经学。他通晓经书史籍,尤其专精于左氏《春秋》,从刘歆对经籍的义例、体例所作的阐明,到郑众、贾逵父子、陈元、服虔的注解说明,大致都能诵读、讲述,不再需要对照书本。刘备平定益州后,兼任州牧,任命尹默做劝学从事。待到确立太子,任命他担任太子仆,用《左氏传》教授刘禅。刘禅即位后,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丞相诸葛亮驻扎汉中时,请尹默担任军祭酒。诸葛亮去世后,他返回成都,被任命为太中大夫,不久去世。他的儿子尹宗继嗣,担任博士。
李 字钦仲,梓潼涪人也。父仁,字德贤,与同县尹默俱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等学。 具传其业,又从默讲论义理,五经、诸子,无不该览,加博好技艺,算术、卜数,医药、弓弩、机械之巧,皆致思焉。始为州书佐、尚书令史。延熙元年,后主立太子,以 为庶子,迁为仆。转中散大夫、右中郎将,犹侍太子。太子爱其多知,甚悦之。然体轻脱,好戏啁,故世不能重也。著古文《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指归》,皆依准贾、马,异于郑玄。与王氏殊隔,初不见其所述,而意归多同。景耀中卒。时又有汉中陈术,字申伯,亦博学多闻,著《释问》七篇、《益部耆旧传》及《志》,位历三郡太守。
李 字钦仲,是梓潼郡涪县人。他父亲李仁,字德贤,与同县人尹默一起去荆州游学,跟从司马徽、宋忠等人学习。李 全部传承了父辈学业,又与尹默研讨经义名理,五经和诸子百家的文章,没有不通读的,加上广泛爱好名类技艺、算术、占卜、医药乃至弓弩、器械的制作技巧,都进行思考研究。起初他担任州中的书佐、尚书令史。延熙元年,刘禅立为太子,任命李 为太子庶子,升迁为太子仆。继而担任中散大夫、右中郎将,仍旧侍从太子。太子喜爱他博学多识,对他十分喜欢。然而李馔为人轻浮,好嘲弄别人,因而当时的人并不敬重他。他给古文经的《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传》、《太玄》各书著有《指归》,其当时的人都以贾逵、马融的学说为依据,与郑玄的学说不同。虽然李 与王肃相隔很远,当初也未见过王肃的论述,但二人阐述的意旨大体上相同。景耀年间去世。当时还有汉中郡人陈术,字申伯,也博学多识,著述有《释问》七篇、《益部耆旧传》以及《志》,前后担任过三个郡的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