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礼记·乐记第十
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礼记·乐记第十九》)乐是心的本体,虽不同与七情的乐,然也不外于七情的乐。虽是圣贤别有真乐,这与常人也并无不同,只是常人有这种乐却不能自知,反而自去寻求许多忧苦,自己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迷茫。然而虽在忧苦迷茫之中,这种乐又未尝不存在,只要一念豁然开明,只要反身而诚,就能体会到这种乐。每次与原静讨论,无非就是这个意思,而你还问“什么地方可寻乐”,这就不
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礼记·乐记第十九》)乐是心的本体,虽不同与七情的乐,然也不外于七情的乐。虽是圣贤别有真乐,这与常人也并无不同,只是常人有这种乐却不能自知,反而自去寻求许多忧苦,自己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迷茫。然而虽在忧苦迷茫之中,这种乐又未尝不存在,只要一念豁然开明,只要反身而诚,就能体会到这种乐。每次与原静讨论,无非就是这个意思,而你还问“什么地方可寻乐”,这就不免像骑驴觅驴一样可笑了。
117/167
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皦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 ,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也 2 。『无所住而生其心』 3 ,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明镜之应物,姘者姘,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姘者姘,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
皦:洁白明亮。纤翳(yì):微小的障蔽。妍媸:美好和丑恶。
情顺万事而无情:语见程颢《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
语见《金刚经》。圣人致知的工夫是至诚无息。圣人良知的本体,皎洁如明镜,没有纤毫的蒙蔽,当美的、丑的到来时,镜子就随物现形,然而明镜本身并不流连染污,这就是所谓的“情顺万事而无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佛教的说法,但并不为过。明镜照物,美者还其美,丑者还其丑,一照都是真实显现,这就是所谓的“生其心”处。美者自美,丑者自丑,一过而不留,这就是所谓的“无所住”处。
答欧阳崇一
118/168
延伸阅读:
- 维吾尔族人民的风俗与禁忌[图]
- 玉勒玉制的马衔也借指马绣户曾窥语本五代词《九张机》“四张机恹[图]
- 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与高奇峰、陈树人并称为“岭南三杰”他们[图]
- 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合[图]
- 再往西五十里是涿山山上的树木多是构树、柞树和杻树南面有很多琈[图]
-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图]
- 华(huā)花浚(jùn)深司马季主这才说“唉!天道与谁亲近[图]
- 这首诗是写曹国臣子感伤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以强凌弱小国得不到保[图]
- 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进去时不踩门槛经过国君的座位便脸色庄重脚步加[图]
- 怨是用希这句话有歧义到底是我的怨恨少呢?还是别人对我的怨恨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