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陛云《诗境浅说》唐代韩柳齐名皆遭屏逐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
俞陛云《诗境浅说》:唐代韩柳齐名,皆遭屏逐。昌黎蓝关诗见忠愤之气,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起笔音节高亮,登高四顾,有苍茫百感之概。三四句言临水芙蓉,覆墙薜荔,本有天然之态,乃密雨惊风,横加侵袭,致嫣红生翠,全失其度。以风雨喻谗人之高张,以薜荔芙蓉喻贤人之摈斥,犹楚辞之以兰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残,寄慨遥深,不仅写登城所见也。五六句言岭树云遮,所思不见,临江迟客,肠转车轮,恋阙怀人之意,殆兼有之。收句归到寄诸友本意。言同在瘴乡,已伤谪宦,况音书不达,雁渺鱼沉,愈悲孤寂矣。(第67页)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自夔州调任和州刺史,顺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时作此诗。西塞山:位于今黄石市东,山势陡峭,突入长江中。此诗一题作《金陵怀古》。
“王濬”句:指西晋大将、益州刺史王濬受命造楼船伐吴之事。《晋书·王濬传》载:“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鹢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金陵王气:据传金陵有帝王之气。《金陵图经》云:“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乃凿地脉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庾信《哀江南赋》:“得无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千寻”、“一片”二句:指东晋灭吴之史事。《晋书·王濬传》:“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于是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皓遣游击将军张象率舟军万人御濬,象军望旗而降。皓闻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计,送降文于濬。”
往事:王朝兴废之事。东晋之后,又有宋、齐、梁、陈兴亡相续,故有此句。
四海为家:意即国家统一。
故垒:指旧时的营垒。萧萧:冷落凄凉貌。
【评点】 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怀古诗,有古迹依然,人事已非之感。首联直接自怀古说起,看似绕走远道,其实是就西塞山而联想当时战争的情形。颔联略带议论,是说吴主无道,虽有千寻铁锁,终沉江底,降幡终出石头,感慨之情,溢于言外。颈联始打到西塞山本身,说出抚今吊古的本旨。末联即就前联另展新意,是说此处虽是要塞,但现在宇内统一,两岸故垒,只得埋没在萧萧芦荻中毫无用处了。本诗中有一点应注意,就是对偶不必以实事相对,也不必人地名对人地名,有时尽可取巧,如颔联中可以用“江底”的普通词对“石头”的专地名。但求字面相对,不必顾虑到性质。(第299—300页)
- 三月三的江南民间风俗[图]
- 文章主要引名诗句以支撑自己的观点言简意赅言约意丰意近旨远宏论[图]
- 类相像天为阳是一地为阴是二人生于天地是三三乘三得九九乘九得八[图]
- 翟煎魏臣邪许打号子的声音上古音相当[zǐɑhǐɑ],郑卫之音[图]
- 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图]
- 封面正文四、明清兵书《阵纪》明代兵书何良臣撰何良臣字际明号惟[图]
- 别前秋已落别后春更芳所思不可寄唯怜盈袖香 这首诗以《楚辞·九[图]
- 张卯尤滑稽婉腻善伺美人喜怒一日偶触李大娘大娘手捽其头上骔帽掷[图]
- 茈(zǐ)石茈即茈草暗紫色可作染料茈石就是一种紫色的石头再往[图]
- 劝农春耕之前在农田里举行的一种勉励农耕的仪式“王留”和“牛表[图]